- CoolWallet S 冷錢包:數位資產安全守門員與最新布局 - 2025 年 5 月 23 日
- 一文搞懂治理代幣:投票權到 Berachain 收益實例 - 2025 年 5 月 23 日
- Jump Trading如何浴火重生?危機、罰款與加密回歸 - 2025 年 5 月 23 日
“`html
NEAR幣到底是什麼?解鎖下一代區塊鏈的潛力之鑰
嗨,我是佐知總編。在幣圈打滾了近十年,從比特幣還只有幾百美元的蠻荒時代,一路看到現在的風起雲湧。你看著以太坊成為了智慧合約的代名詞,但你是不是也常常聽到各種「以太坊殺手」或「下一代公鏈」的消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其中一個備受矚目的項目:NEAR Protocol,以及它的原生代幣 NEAR 幣。
你可能會想,市場上已經有這麼多區塊鏈了,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關注 NEAR?它有什麼特別之處,跟你我的投資或未來生活可能產生什麼關聯?別急,讓我們一步步拆解。
從不滿到創新:NEAR 的誕生故事與核心追求
要理解 NEAR,得先稍微回顧一下區塊鏈的發展。比特幣開創了去中心化價值儲存的可能,以太坊則像一台「世界電腦」,讓開發者能在上面打造各式各樣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也就是 DApp。但它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像是交易速度慢、手續費高昂,以及對新手來說不夠友善的使用門檻。
NEAR Protocol 的創辦人 Illia Polosukhin 和 Alexander Skidanov 原本是從事機器學習研究的(他們的項目叫 NEAR.ai)。他們觀察到,在 Web 2.0 的世界,大型科技公司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形成資料壟斷,這其實限制了無需許可的創新(Permissionless Innovation)。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人,不需要得到大公司的批准,就能自由地進行開發和創造。他們認為,一個更開放、協作、不受單一實體控制的網路生態,才是未來的方向。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區塊鏈,決心打造一個能克服現有公鏈瓶頸,並真正易於被大眾採用的平台。
所以,NEAR 的核心目標很明確:承繼前輩們的去中心化精神,但要做到更易用、更具擴展性、更安全,最終讓區塊鏈技術能真正普及,而不只是少數技術愛好者的玩具。他們想解決的,正是阻礙區塊鏈走入主流的那些痛點。
解密 NEAR 的黑科技:不只快,還要好用!
說了這麼多理念,NEAR 實際上是怎麼做到的呢?他們端出的牛肉主要有幾道:
1. 把「好用」擺在第一位:
- 對使用者:你有沒有覺得每次用區塊鏈錢包都要記下一長串助記詞很麻煩?NEAR 設計了更友善的帳戶系統,你可以用習慣的 Email 或手機號碼來恢復帳戶,甚至還有類似網域名稱的地址(例如 `sato.near`),而不是難記的亂碼。錢包內建代幣顯示、質押功能,甚至還有方便接收空投的 NEAR Drops。目標就是讓你感覺像在用一般的網路服務,降低學習曲線。
- 對開發者:如果開發者覺得很難用,那就不會有豐富的應用生態。NEAR 支援使用 WebAssembly(WASM),這代表開發者可以用更普及的語言如 Rust 或 AssemblyScript 來寫智慧合約,而不是非得學 Solidity(以太坊的主要語言)。加上完善的開發工具和文件,更殺手鐧的是,NEAR 會將合約產生的部分交易手續費(高達 30%)分潤給開發者!這大大激勵了開發者在 NEAR 上構建應用。
2. 用「分片」技術突破速度瓶頸:
你可能聽過以太坊塞車、手續費飆漲的狀況吧?這就是所謂的擴展性問題。想像一下,一條高速公路只有一個收費站,車一多就堵死了。NEAR 採用了一種叫做「夜影分片」(Nightshade Sharding)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把整條區塊鏈網路分成很多個小區塊(分片),每個分片可以同時處理交易和計算,就像把一條高速公路變成有很多個平行收費站,大幅提升了整個網路的處理能力。理論上,隨著加入的驗證節點越多,網路的容量就能線性增長,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

3. 追求更真實的去中心化:
NEAR 使用的是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的共識機制,但他們設計了一種叫做「門檻式權益證明」(Thresholded Proof of Stake)的變體。目標是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大的驗證者手上,鼓勵更多人參與節點驗證,讓網路更去中心化、更安全。
不只單打獨鬥:NEAR 的生態圈與跨鏈雄心
一個公鏈能不能成功,光靠技術好還不夠,還得看它的生態系是否繁榮。這點 NEAR 非常清楚,他們投入了大量資源(高達 8 億美元的生態系基金!)來扶持開發者和項目方。
更重要的是,NEAR 並沒有打算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們深知未來的區塊鏈世界一定是多鏈並存的,所以積極佈局跨鏈互操作性:
- Aurora:這是一個建立在 NEAR 上的以太坊虛擬機(EVM)兼容層。簡單來說,它讓以太坊上的開發者可以幾乎無痛地將他們的 DApp 遷移到 NEAR 生態,享受 NEAR 的低手續費和高速度,甚至可以用 ETH 來支付手續費!這對吸引習慣以太坊開發環境的團隊非常有幫助。
- 彩虹橋 Rainbow Bridge:這是一座連接 NEAR、Aurora 和以太坊之間資產轉移的橋樑。你可以想像成,有了這座橋,你的以太幣或 ERC-20 代幣就可以方便地拿到 NEAR 或 Aurora 上使用,反之亦然。它的設計在安全性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以抵禦駭客攻擊。
- Octopus Network 章魚網路:這是一個基於 NEAR 的應用鏈(Appchain)網絡。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鏈中鏈」平台,讓一些特定應用的開發團隊可以更輕鬆、更低成本地發行自己的專屬區塊鏈,同時又能享有 NEAR 提供的安全性。

除了這些核心基礎設施,NEAR 還透過 NEAR University 提供完整的區塊鏈教育和認證,從根本上培育人才,壯大社群。我認為這種對生態和教育的長期投入,是判斷一個項目是否有潛力的重要指標。
NEAR 與你的錢包:市場風雲與投資視角
聊了這麼多技術和生態,大家最關心的可能還是:NEAR 幣值得投資嗎?這跟你荷包的關係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市場數據。根據 DeFi Llama 這類數據網站的資料(截至 2025 年初),NEAR Protocol 鏈上的總鎖倉量(Total Value Locked, TVL)大約在十億美元級別,在眾多公鏈中排名前列。儘管經歷了之前的熊市,幣價和其他公鏈一樣有顯著回調,但它的 TVL 相對來說展現了一定的韌性,尤其是在獲得了像是 A16z、Tiger Global 等頂級機構高達三億五千萬美元的鉅額投資後,TVL 曾有過快速增長,顯示了市場對其長期潛力的信心。
但是,投資加密貨幣永遠伴隨著風險。幣圈波動極大,NEAR 幣也不例外。它的價格會受到整體市場情緒、宏觀經濟因素(例如最新的 2025 年 PMI 指數顯示全球製造業活動趨緩,可能影響風險資產偏好)、潛在的政策變動(像是美國前總統川普若再次推動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市場避險情緒),以及項目自身發展進度、競爭對手動態等多重因素影響。
以我近十年的經驗來看,投資任何加密貨幣前,務必做好自己的研究(Do Your Own Research, DYOR)。你需要評估:
- 你是否看好 NEAR 解決易用性和擴展性問題的路線?
- 你是否相信它的生態能夠持續吸引開發者和用戶?
- 你是否能承受潛在的價格劇烈波動?
對於想參與 NEAR 幣價格波動,但又不想實際持有代幣或處理複雜錢包操作的朋友,可以考慮差價合約(CFD)這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例如,有些交易商像 Moneta Markets 億匯 就提供了加密貨幣的 CFD 交易,讓你可以對價格漲跌進行預測操作。但請注意,CFD 通常帶有槓桿,這意味著潛在利潤和虧損都會被放大,風險控管絕對是第一要務,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

理性看待:NEAR 的亮點與挑戰
為了讓你更全面地了解 NEAR,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歸納一下它的主要優勢和需要注意的潛在風險:
面向 | 亮點與機會 | 挑戰與風險 |
---|---|---|
技術架構 | 創新的分片技術(Nightshade)解決擴展性問題;支援 WASM,對開發者友好。 | 分片技術相對複雜,實際運行效果和安全性需長期驗證;與其他 L1/L2 的技術競爭激烈。 |
使用者體驗 | 人性化的帳戶系統(域名、Email恢復);錢包功能整合度高,降低入門門檻。 | 能否真正吸引大量非幣圈用戶仍待觀察;用戶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和教育。 |
生態系統 | 鉅額生態基金支持;Aurora 吸引 EVM 開發者;Rainbow Bridge 和 Octopus Network 強化跨鏈與應用鏈。 | 生態發展仍處於早期,需要更多殺手級應用出現;過度依賴基金支持可能影響長期自造血能力。 |
開發者激勵 | 30% 交易手續費分潤機制極具吸引力;NEAR University 提供人才培育。 | 需要持續吸引並留住高質量的開發者;分潤模型的可持續性與經濟效益需觀察。 |
市場與投資 | 獲得頂級機構投資背書;TVL 展現韌性;解決了區塊鏈核心痛點,具備長期潛力。 | 整體加密市場波動風險;宏觀經濟與監管政策不確定性;項目估值與實際採用之間的差距。 |
總編觀點:如何在 NEAR 的世界裡找到你的節奏?
以我自己的觀察來看,NEAR Protocol 的確是一個很有想法,並且在技術和使用者體驗上下了不少功夫的項目。他們不是只想做另一個更快的以太坊,而是真正想從根本上降低區塊鏈的使用門檻,這點我是相當欣賞的。
我記得當初學習比特幣和以太坊時,光是搞懂錢包、私鑰、Gas Fee 就花了不少時間。NEAR 試圖簡化這些流程,如果能成功,確實有機會吸引下一波 Web 2.0 的用戶和開發者進入 Web 3.0 的世界。
然而,幣圈瞬息萬變,再好的技術和理念,也需要時間和市場的驗證。我的建議是:
- 持續學習:關注 NEAR 的官方公告、社群動態、生態項目發展。了解技術的進展和實際落地情況。
- 風險意識:永遠不要投入超過你能承受損失的資金。加密貨幣是高風險資產,價格可能歸零。做好資產配置,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 尋找節奏:幣圈不是靠賭博致富的地方,而是靠「節奏+風控」活下來的世界。無論你是長期價值投資,還是像我一樣會進行現貨或合約交易(有時也會在像 Moneta Markets 億匯 這樣的平台觀察價格走勢或進行小額嘗試),都要有自己的策略和紀律。
- 保持客觀:不要被市場上的 FUD(恐懼、不確定、懷疑)或 FOMO(錯失恐懼)情緒左右。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關於 NEAR 的常見問題
問題一:簡單來說,NEAR Protocol 到底是什麼?
NEAR Protocol 是一個高效能、低成本且對開發者和使用者都非常友善的底層區塊鏈平台(Layer 1 公鏈)。它的目標是透過獨特的分片技術(Nightshade)來解決區塊鏈的擴展性問題,並透過創新的帳戶模型和開發工具來降低使用門檻,讓開發去中心化應用(DApp)和使用區塊鏈服務變得像使用一般網路一樣簡單,藉此推動 Web 3.0 的普及。
問題二:NEAR 幣(NEAR)有什麼用途?
NEAR 幣是 NEAR Protocol 的原生功能型代幣,主要有以下幾種用途:
1. 支付交易手續費:在 NEAR 網路上進行任何操作,如轉帳、執行智慧合約等,都需要支付 NEAR 幣作為手續費。
2. 質押(Staking):持有者可以將 NEAR 幣質押給驗證節點,以幫助維護網路安全,並藉此賺取質押獎勵。
3. 治理:未來 NEAR 幣持有者可能可以參與網路的治理決策。
4. 價值儲存與交換:作為 NEAR 生態系內的基礎資產,用於 DApp 內的價值交換或儲存。
問題三:NEAR 和以太坊(Ethereum)有什麼主要區別?
雖然兩者都是支援智慧合約的公鏈平台,但主要區別在於:
1. 擴展性方案:NEAR 從設計之初就內建了分片技術(Nightshade)來實現高吞吐量和低延遲。以太坊則正在透過 Layer 2 解決方案和未來的升級(如 Danksharding)來提升擴展性。
2. 共識機制:NEAR 使用的是一種稱為 Thresholded Proof of Stake 的 PoS 機制。以太坊目前也已轉向 PoS。
3. 開發語言:NEAR 主要支援基於 WASM 的語言,如 Rust 和 AssemblyScript。以太坊主要使用 Solidity。
4. 帳戶模型:NEAR 提供更易用的帳戶名稱和恢復機制,而以太坊主要使用公私鑰對和助記詞。
5. 手續費:通常情況下,NEAR 的交易手續費遠低於以太坊主網。
問題四:NEAR 聽起來不錯,但投資它安全嗎?
任何加密貨幣投資都存在風險,NEAR 也不例外。它的優勢在於技術創新、強大的團隊和機構支持、以及對易用性的重視。然而,風險包括但不限於:激烈的市場競爭、技術實現的複雜性、整體加密市場的波動性、監管不確定性以及生態能否成功吸引大量用戶和應用。投資前務必進行充分研究,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建議分散投資。
結語:NEAR,值得你持續關注的區塊鏈新星
總結來說,NEAR Protocol 無疑是當前區塊鏈領域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項目。它試圖解決行業的核心痛點,尤其是在易用性和擴展性方面,展現了清晰的願景和扎實的技術路徑。它的生態系也在積極擴張,多鏈佈局更是顯示了其長遠的野心。
當然,未來充滿變數,NEAR 能否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承載大規模應用的主流公鏈,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但對於我們這些在金融世界中尋找機會的投資者或學習者來說,理解像 NEAR 這樣的創新力量,不僅能幫助我們把握潛在的趨勢,更能讓我們洞察科技如何一步步重塑未來的數位經濟樣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對 NEAR 有更深入的了解。記住,保持好奇心,謹慎前行,這是在加密世界生存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