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PE幣2025現況與風險:迷因幣投資指南 - 2025 年 5 月 24 日
- SBF 獄中迴響:FTX 案辯白、司法批判與加密監管困境 - 2025 年 5 月 24 日
- MakerDAO (Sky) 穩定幣變革:USDS、財務波動與DeFi機會 - 2025 年 5 月 23 日
從加密巨頭到獄中迴響:SBF 專訪揭露 FTX 崩塌後的權力遊戲與產業迷霧
哈囉,我是佐知總編。聊到近年加密貨幣圈最震撼人心的事件,Sam Bankman-Fried(SBF)和他一手建立的 FTX 帝國崩塌絕對榜上有名。從一個被稱為「幣圈金童」、身價上看百億美元的年輕富豪,到如今身陷囹圄、被判處 25 年監禁,SBF 的故事充滿戲劇性,也讓無數投資者蒙受損失。不過,這個故事還沒結束。
就在最近,SBF 在獄中接受了紐約太陽報的獨家訪談,首次親口(儘管是透過書面回覆)從高牆內發聲。這次訪談內容非常勁爆,不僅重申自己無罪、砲轟 FTX 破產處理不當,更將自己的案件置於美國司法體系的政治光譜下,並對加密產業的監管現狀提出尖銳批評。你可能會想,一個已經入獄的人說這些還有什麼意義?但相信我,他的話語不僅是對過去的辯白,更揭示了加密世界與現實世界權力結構交織的複雜面向,這些都與我們身處的市場、我們的投資決策息息相關。
SBF 的辯白:FTX 到底有沒有錢?破產處理為何挨批?
SBF 在訪談中堅稱自己無罪,並表示會對判決提起上訴。他最核心的論點之一是:FTX 在危機爆發時,其實是「有償付能力」的。這聽起來是不是跟你過去聽到的故事不太一樣?我們通常理解 FTX 是因為資不抵債才倒閉的。
SBF 解釋說,問題的核心在於「流動性」而非「償付能力」。償付能力是指公司總資產是否大於總負債,而流動性是指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現金或其他易變現資產來應付短期的資金需求。他認為,FTX 當時擁有大量資產(包括加密貨幣、風險投資等),總價值足以覆蓋用戶的負債,只是在發生大規模擠兌時,這些資產無法快速變現來滿足所有用戶同時提款的需求,這才引發了流動性危機,進而演變成全面的崩盤。
他批評接管 FTX 破產事宜的 Sullivan & Cromwell 律所處理不當,認為他們應該盡快將容易變現的資產(比如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幣)賣掉,來滿足用戶的提款需求,而不是拖延處理,讓客戶苦等。SBF 甚至提到,他認為 FTX 在危機爆發前夕,淨資產約 100 億美元,股權價值更是上看 200 億美元。這與現任 FTX 執行長 John J. Ray III 在聽證會上描述的「前所未有的公司控制失靈、財務資訊混亂不堪」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裡我們得稍微停下來思考一下:償付能力和流動性的區別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金融市場。一家公司可能資產雄厚,但如果都是難以快速變現的長期投資或非流動性資產,一旦面臨短期大量資金需求,就可能因為流動性枯竭而倒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現金為王」的重要性。SBF 的辯解固然可以理解為為自己開脫,但也點出了金融機構,特別是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在管理用戶資產時,流動性風險是多麼致命。
司法羅生門:政治、檢察官與體制批判
SBF 案之所以複雜,不僅僅是金融犯罪這麼簡單。他在訪談中大篇幅地將自己的案件與美國司法體系的政治背景聯繫起來。他提到,他的案件可能與美國司法部內部,特別是川普政府時期遺留下來的體系與拜登政府時期的體系之間的衝突有關。他認為,某些檢察官和官員可能是出於自身職業發展的激勵,或是受到政治、媒體壓力的影響,才對他採取了嚴厲的指控和訴訟策略。
他特別澄清了外界對他政治捐款的誤解。雖然他被廣泛認為是民主黨的主要捐款人,但他表示自己也曾向共和黨捐款,只是方式比較隱蔽(所謂的「暗錢」)。他認為,之所以被貼上「民主黨金主」的標籤,可能是一種簡化甚至扭曲。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美國,金錢與政治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而像 SBF 這樣曾經掌握巨大財富的個人,自然難以擺脫捲入政治漩渦的命運。
更重要的是,SBF 從親身經歷出發,對美國的刑事司法系統進行了強烈批判。他認為這個體系僵化、缺乏邏輯、不透明,並且會剝奪被告對自身案件的掌控權。他提到,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他感到自己像是一個旁觀者,無法有效地為自己辯護,很多關鍵決策似乎都掌握在檢察官和法官手中,而這些決策有時顯得缺乏理性或前後矛盾。以我多年的幣圈經驗來看,很多時候市場的不確定性就來自於監管和法律的模糊地帶,而 SBF 的經歷可以說是一個極致的體現。

加密產業的政策困境:監管、創新與黨派差異
SBF 在訪談中也談到了他對美國政府加密貨幣政策的看法。他對拜登政府的政策感到失望,認為其帶有破壞性,似乎更傾向於打壓而非引導產業發展。他相對讚賞共和黨在加密議題上的立場,認為他們在此方面更為理性務實。
進入 2025 年,全球加密產業的監管格局依然複雜多變。美國 SEC(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態度一直是產業關注的焦點。SBF 在訪談中批評 SEC 扼殺創新,其效率低下是政府機構普遍低效的縮影。這與很多幣圈人士的感受不謀而合。過度嚴苛或不清晰的監管,確實可能導致創新外移,讓合規經營的企業難以發展。而像 SBF 這樣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對監管機構的批評,也讓大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這些機構的角色與影響力。
有趣的是,訪談中還提到了政治人物開始涉足數位領域,比如參與迷因幣(Meme Coin)的討論或創造。這或許是 2025 年政治與數位文化結合的一個新現象。這看似無厘頭,但也反映了加密貨幣和相關概念已經滲透到主流文化的程度,甚至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工具或宣傳手段。
巨額財富與「有效利他主義」的複雜面貌
在光環未褪去之前,SBF 曾是「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 EA)哲學的忠實擁護者,並計劃將自己的大部分財富捐出,以期對世界產生最大的正面影響。他在訪談中也回顧了這段經歷,坦言巨額財富帶來的衝擊,以及他對如何規模化地實踐公益事業的思考。
他提到,在創辦公司和推動公益事業的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人」的重要性。一個高效、目標一致的團隊是實現任何宏大願景的關鍵。他似乎在暗示,無論是商業帝國還是公益項目,如果在團隊執行層面出現問題,再好的初衷和再多的資源也可能付諸東流。這或許也是他在反思 FTX 崩塌原因時的一個角度。
對 SBF 來說,入獄後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失去「自由」、「資訊獲取」以及「從事有意義工作」的能力。從一個能夠調動百億資金、影響全球市場的「造物主」,變成一個受制於獄中規定、連新聞都難以及時獲取的囚徒,這種落差之大,常人難以想像。他對僵化的司法系統表示不滿,認為它剝奪了個人對自身命運的掌控權,也限制了他繼續為社會做貢獻的可能性。這種對自由與影響力失落的描述,雖然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但也引發了我們對財富、權力以及個人在巨大體系面前渺小的思考。
全球加密圈的「特赦潮」?
訪談中及相關新聞顯示,包括 SBF 在內的多位知名加密產業人士正在積極尋求美國白宮的特赦。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趨勢。除了 SBF,像是幣安前 CEO 趙長鵬(CZ)和早期比特幣倡導者 Roger Ver 也被提及在尋求類似的可能性。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股「特赦潮」?一方面,這可能與美國司法系統的複雜性和漫長訴訟程序有關,特赦成為了一條相對快速且直接的解決途徑。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加密產業在經歷了幾年的「野蠻生長」和後續的監管、法律風暴後,業界領袖們在法律層面尋求「軟著陸」或「重新開始」的願望。SBF 家族聘請與共和黨關係密切的律師來推動特赦申請,也再次印證了其案件已深入到政治層面。
特赦通常與總統的政治考量、案件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是否有其他特殊因素有關。這股特赦潮能否成功,會對未來加密產業的領袖們與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關係產生什麼影響?這還有待觀察,但它無疑為 SBF 等人的故事增添了新的變數。

這跟你我荷包的關係是什麼?SBF 案的啟示與建議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問,SBF 在獄中的訪談,以及他對案件、政治、司法的看法,對我們這些在幣圈或金融市場摸爬滾打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這跟我們的錢包又有什麼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首先,SBF 案是中心化交易平台潛在風險的一個極致案例。他的辯白和現任管理層的說法形成了鮮明的「羅生門」。為了讓你更清楚地看到雙方的說辭差異,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
關鍵面向 | SBF 在獄中訪談中的說法 | FTX 現任執行長 John J. Ray III 及破產團隊的說法 |
---|---|---|
FTX 核心問題 | 主要是「流動性危機」,而非「資不抵債」。公司資產足以覆蓋負債,只是無法快速變現。 | 公司存在「前所未有的控制失靈」和「財務資訊極度混亂」,根本問題在於管理不善和挪用客戶資金。 |
公司資產狀況 | 危機爆發前夕淨資產約 100 億美元,股權價值上看 200 億美元。 | 無法取得可靠的財務資訊,前管理層缺乏基本的紀錄與控制,資產追蹤極為困難。 |
破產處理 | 接管律所 Sullivan & Cromwell 處理不當,未能盡快變現資產,導致客戶漫長等待。 | 正盡力追回資產並最大化賠付給客戶,過程複雜是因前管理層造成的混亂。 |
你會發現雙方說詞天差地遠。這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龐大的機構,其內部運作也可能存在巨大的黑洞。這也再次強調了我常說的,在幣圈生存,永遠不能把風險控管擺在第二位。
其次,SBF 案揭示了監管和政治對加密市場的巨大影響力。無論 SBF 的政治評論是否準確,至少我們知道政府政策、司法行動確實會對整個產業甚至個別公司的命運產生決定性作用。作為投資者,關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監管動態至關重要。例如,進入 2025 年,關於穩定幣的監管框架在全球範圍內仍是討論熱點,美國對於加密貨幣的分類(證券還是商品)也懸而未決,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市場的走勢和你的投資標的。像我個人在進行差價合約交易時,也會特別留意這些宏觀層面的變化,因為它們可能引發市場劇烈波動。
那麼,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的建議是:
-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分散你的資產,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放在同一個交易平台,更不要過度集中在某個項目或幣種上。考慮使用不同的平台,甚至將一部分資產提出到冷錢包中自行保管(但要確保你有安全保管私鑰的能力)。
- 深入研究平台: 不要只看交易量或宣傳,試著了解你使用的交易平台的背景、歷史、是否接受監管、是否有良好的安全記錄和用戶評價。看看他們的高層團隊、是否有定期的儲備證明等等。
- 理解風險,控制槓桿: SBF 案中的流動性危機和 Alameda 的高槓桿操作是崩潰的重要原因。如果你進行合約交易,務必理解槓桿的風險,學會計算資金費率、了解清算機制,並設定嚴格的止損。我自己的經驗是,即使使用像 Moneta Markets 億匯 這樣受到監管的交易商進行加密貨幣 CFD 交易,我也會嚴格控制倉位和槓桿倍數,因為市場的波動性永遠超出你的想像。
- 保持學習,關注宏觀: 加密世界變化太快,新的技術、新的模型、新的監管政策層出不窮。同時,也要關注全球經濟的宏觀趨勢,比如最新的 PMI 指數、通膨數據、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動向(在 2025 年,這些因素依然深刻影響著全球資本市場)。這些資訊能幫助你更好地判斷市場的整體環境。
- 對「有效利他主義」光環保持警惕: SBF 的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是打著崇高旗號的人物或組織,其商業操作也可能存在嚴重問題。不要因為一個人的理念聽起來很美好,就忽略了對其商業模式和內部運作的風險評估。
總之,SBF 從神壇跌落的故事,以及他從獄中傳出的聲音,是一堂深刻的風險教育課。它告訴我們,無論市場如何光鮮亮麗,背後都可能有你看不到的風險、複雜的權力鬥爭以及人性的考驗。作為投資者,保持清醒的頭腦、持續學習並嚴格執行風控,才是穿越牛熊、在這個市場中活下來的關鍵。

總結與前瞻
Sam Bankman-Fried 在獄中的訪談,為這樁轟動全球的案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他對無罪的堅持、對破產處理的批評、對司法體系的控訴以及對個人財富和利他主義的反思,都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曾經的「幣圈金童」內心的掙扎與辯解。無論你是否相信他的說詞,他的經歷都已成為加密產業歷史上一個無法忽視的標誌。
目前,SBF 的上訴程序正在進行,同時他也在積極尋求白宮特赦。這些法律與政治層面的進展,將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持續影響他的命運,也可能對其他涉及類似法律困境的加密產業人士產生示範效應。而 FTX 客戶的賠付問題,雖然現任團隊表示已追回大量資產,但距離所有客戶拿回屬於自己的錢,仍需時間。
SBF 的故事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加密世界在快速發展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監管的滯後與模糊、中心化機構的道德風險、巨額財富帶來的誘惑與挑戰,以及市場與政治、司法體系的複雜糾葛。作為參與者,我們必須從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機遇但也暗藏風險的市場中,更穩健地前行。
常見問題集
SBF 被判了多久的刑期?
SBF 為什麼說 FTX 有償付能力,而不是資不抵債?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除了 SBF,還有其他知名的加密貨幣人士也在尋求特赦嗎?
「有效利他主義」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SBF 會提到它?
SBF 案對普通投資者有什麼啟示?
風險提醒:差價合約 (CFD) 是槓桿性產品,具有高風險,可能導致您損失所有投入資本。請確保您完全理解其中風險,並僅投入您能承受損失的資金。進行交易前,請考慮您的經驗水平、投資目標,並在必要時尋求獨立財務建議。Moneta Markets 億匯 提供的資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